Tarek老师指导学生移栽种植
同学们动手实践
错落有致、色彩缤纷的多肉花园
4月樱花纷扬如雪,海棠晕染成诗。郑州中学国际部师生走出教室,在校园花海中开启了别开生面的美术写生与园林景观设计课程。沉浸式校本课程的开展,让学生们在触摸春天的过程中,亲身感受美育与科学交融的独特魅力。
“注意观察花瓣的褶皱、叶脉的走向、光影的层次,这都是自然的语言,里面藏着风的轨迹。”玉兰树下,美术教师程兰莹轻点学生画板,引导众人聚焦自然细节。在这片生态园林中,同学们支起画架,以草木为师展开写生创作。
有人用炭笔捕捉枝头绽放的力度,有人用线条描摹树干嶙峋的曲线,有人以水彩晕染花瓣渐变的层次,更有人专注阳光下斑驳跳跃的光影。一阵春风拂过,花瓣随风飘落,有同学不禁感叹:“置身花的海洋里写生,完全不同于在教室里对着照片描摹,连呼吸都带着灵感,每一笔都在和春天对话。”
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博士,Tarek老师将专业背景融入课程设计,把本学期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建构为“调研-设计-清理-种植-再调研”的闭环教学体系,并选择耐旱多肉植物开展首期实践教学。周三上午,同学们挽起袖子、戴上手套,全身心投入种植活动。有的蹲在种植箱前,用铲子翻松板结的旧土;有的两两配合,搬运新土,用心做好小多肉“入住新家”的准备工作。别看栽花看似简单,实则大有学问。Tarek老师挨个检查种植深度,反复叮嘱同学们:“根茎入土深度必须严格把控,太深容易烂根,过浅不利保湿,土要压实但不能硬邦邦。”
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,多肉的“移居”工作全部完成,原本灰扑扑的花盆“变身”成迷人的多肉花园。圆滚滚的、瘦长型的,绿色的、红色的、黄色的,形态各异、颜色丰富的各种多肉或众星捧月,或星星点点地分布在花盆里,等着被春天一寸寸养胖。栽种完成后,同学们用小铲子在土面上均匀地铺上白色石子。“老师,白石子铺在土面只是为了好看吗?有没有帮助储水的作用?”高一中英A-level班学生赵田原边撒石子边用英语提问。“小石子不是用来储水的,因为多肉植物并不喜湿,它主要是起到作为背景板,让我们的花园更漂亮的作用,同时也能防止小虫子乱爬。”Tarek老师耐心解答。
在师生共建的“可生长花园”里,种植槽变身微型生态系统:白色砾石层精准控制湿度,平铺式种植实现光照均布,不同色系多肉按季相规律错落分布。“原来园艺不是简单的种花,而是应用土壤学、光学和美学的系统工程。”同学们在项目记录本上写下了这样的留言。
当夕阳为多肉花园镀上金边,晚风为成长故事写下序章。此次开在春天里的校本课堂,让郑州中学学子收获了跨学科思维能力和艺术感知力,在年轻的心中播下美与科学共生、人与自然对话的种子,而这片被春日唤醒的校园,正在酝酿更斑斓的故事。
图/文: 郑州中学 责编:郝彬焱 | 打印